返回

抓政治 提教学 凸特色 强科研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沈佳强




  这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积淀的学院:传承舟山师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30年的历史,既有80年代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锋的历史辉煌,更肩负开启海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征程、复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
  这是一个坚持“姓马”的学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历经多次变化,但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始终“姓马”为第一要义,将“姓马”与“强海”有机结合。
  这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年轻学院:2016年7月在新一轮机构的改革中,学校响应省委宣传部的号召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成立仅半年的马院就涌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教师等,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等一线工作上不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特别是近半年来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狠抓政治学习,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凸显海洋特色,做强学院内涵,呈现良好开局。
  狠抓政治学习 用中央精神提升教师政治意识12月8日晚上,微信群“海大马院”异常活跃,大家纷纷转发刚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内容。微信号“布衣”留言,“习大大如此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给我们思政课老师冬日里送了一把火,心理暖暖的”。微信号“老华”摘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们纷纷在群中回应:“习大大为我们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确实应该注意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10月份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天生的政治敏感性在第一时间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就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进行全面解读,特别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进行了认真研读和深入剖析。而后学院派出沈佳强、翁志军、胡细华三位老师到省里进行专题学习,学成归来后,学院又一次进行了全面的学习,认真领会全会精神,渗透骨髓。院长沈佳强还为学校中心理论组学习小组和全校中层干部进行了精神解读。作为舟山市十八届六中全会讲师团成员的沈佳强和翁志军同志,已为全市的10余个单位进行讲解,传送了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声音。
  提升教学质量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这不是朗诵比赛,也不是演讲现场,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华海坤老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师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中国》。在另一个课堂上,纪录片《海洋梦》的片段同样吸引了每一位同学的目光。
  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变出了不同的“花样”。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让思政课堂变成了为大学生思想把脉,触及青年灵魂深处的“思想探索之旅”。学院经常性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同时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今年,龚鹰老师和章其真老师就课堂教学改革承担了两项省教育厅课题,在科研中总结出经验,带入课堂上,让思政课不再枯燥。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认为:“信息时代带来各种社会思想,与多维的价值观念一起激荡,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在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学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再照本宣科地‘满堂灌’,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教学必须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尝试推行‘4个1’教学模式’,即网络拓展+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社会实践,强化问题意识,把教材内容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一起研究某个社会专题,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专题化的研讨与学生亲身实践,将社会问题用理论指导和社会验证结合起来。老师们将社会关注的海洋经济、社会保障、新区建设等问题布置给学生,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拟定提纲、社会调研、撰写论文等一系列环节,将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文字和语言呈现出来。“大学的思政课不能仅是课堂的知识传授,更应当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去调研,去了解民生和时局”,海工班的杨同学这么认为。
  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蓝色报告》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高度肯定,学校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有关单位赞扬。学院教学工作也应改革而取得了荣誉,2014年林晓芳、欧阳城旺在由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分获《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组一等奖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组一等奖。
  凸显海洋特色 将科研做在大海上近年来,海洋强国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日益凸显,与海洋强国建设相关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显学。学院教师始终将研究与海洋挂钩,将科研做在大海上,努力实现校长吴常文提出的“将我校马院打造成全国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如何组织科研攻关,抢占海洋研究的高地是学院着力的一项工作。近年来,学院坚持以科研攻关为抓手,紧盯省重大与重点项目,通过科研攻关带动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海洋知识文化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海洋强国视阈下的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检索地图研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观的历史演变》省哲社基地课题等涉海项目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篇。
  浙江海洋大学“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是国家海洋局在全国高校当中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在推广普及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无论是对国家海洋局还是浙江海洋大学,都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基地建立之后,学院就着力通过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将海洋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来推动学校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以“提升海洋意识、落实海洋战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海洋意识教育渗透融合的实效性为目标,打造“理念教育———实践教育———社会服务”的模式,形成了一个理念、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个主体、五个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主要学术骨干的海洋意识教育研究队伍,组建了两支团队:一支是“大学生海洋观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优秀教学创新团队(2013年获学校首批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另一支是“国民海洋意识研究创新团队”(2015年获学校第二批科研创新团队)。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大学基地”是我校又一个人文社科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以习近平海洋思想研究为主命脉,积极凝练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洋强国战略、国民海洋观、海峡两岸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研究方向。批复设立基地半年来,基地已经承接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发表习近平海洋思想相关论文4篇,目前正在撰写《习近平海洋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著作和《习近平海洋思想的浙江实践》特色教材。基地将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首家习近平海洋思想的理论基地。
浙江海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093次访问,全刊已有25677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