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春视野 关注校园

———浙江海洋大学学生社团活动调研报告






  一、关于调研活动
      目的与意义
      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切磋技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社团的建设情况及活动开展效果,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调研时间及对象
      调研时间:2017年4月至10月
      调研对象: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学生社团,其中公益实践类三星级社团1个、四星级社团2个;文化艺术类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社团各1个。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
  二、现状与问题
      我校现行社团管理办法,是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16年联合印发)、《浙江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团浙联【2017】55号)和《浙江省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实施方案》(团浙联【2017】57号)的文件精神制定和实施的。在校团委指导下,浙江海洋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逐步推行并落实社团分类管理制度。目前,全校社团总数已达百余个,主要有文化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公益实践类、体育社团类、理论研究类等几种类型,大体涵盖了学生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社团活动和自身管理存在着若干问题,分析如下:
  1.缺乏活动资金
      我校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学校经费支持、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会费收入是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社团收取会费在20元/学年以下,少数社团收取21—30元/学年。会费收缴金额不大,相对庞大的支出来说是杯水车薪。
  学校虽有专门的学生活动经费,但拨给社团的微乎其微。有80%的社团负责人认为,来自学校的经费占全部所需经费的比重还不到两成。
  比较国外某些高校,比如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经费除成员缴纳会费外,主要来自学校和各类基金会的支持,也有自营项目收入以及校友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每年可安排25000美元作为活动基金,此外学校还提供一些办公场地和设备支持,并为指导老师提供一定报酬。
  2.财务报表不公示,社员的知情权不被尊重
      针对社团负责人的调查显示:94%的社团建立了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制度执行上普遍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社团也并不进行财务公示。32%的社团把“公示”的对象划定为社团负责人和指导老师这样一个小圈子(这已经不能算公示了),对全体成员进行公示的社团不足10%。这样容易脱离群众,只重视社团“骨干”,容易对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上述情况均不利于新老成员衔接和社团承续,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换届不民主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社团负责人由前任负责人内定;48.57%的同学认为这样的留任制度不公平。社团不按照章程规定进行民主换届,对“乱传位”、内定接班缺乏有效监督,易造成各种矛盾,使社团难以可持续发展。
  4.社团负责人未进行培训
      八成的社团负责人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据调查,93.94%的负责人认为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非常必要。社团负责人大多是大二学生,仅有一年的社团活动经验,且未经过系统培训,接手社团工作后开始真正面对各种掣肘因素,因经验不足而产生消极心理,与此前的热情落差极大。
  5.社团活动内容单调、两校区往返不便
      82.15%的社员表示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他们觉得社团的活动形式太单调,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且户外活动少。大多数社团活动场地都在校园内,且以授课、讲座形式居多。74.26%的社员认为两个校区离得太远,参加社团活动时浪费不少精力和金钱。
  社团在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实践能力和丰富大学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社团开展的活动创新性不高、层次太低,又缺乏有效的计划和组织,难以形成吸引力。活动质量上不去,其正向功能也难以发挥,这与社团创建的初衷背道而驰。
  6.社团指导教师未真正发挥作用
      仅有27.27%的社团负责人认为指导老师对社团起到了真正的指导作用。从社员方面来看,64.29%的人知道本社团有指导老师,但73.53%的人认为指导老师只是挂名甚至没有作用。校社联在《关于2017-2018学年学生社团成立的通知》中规定,学生社团的申请条件之一:必须在拥有一个挂靠单位的同时聘请一位在职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在申报阶段,一般都会找到指导教师。但因为指导教师都是义务兼职,在日后社团活动中投入精力有限,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最终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形同虚设。
  我们认为:社团要健康、有序、长远地发展,教师对社团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指导老师一般都是由社团初任社长进行游说邀请,学校并无社团指导老师的选聘制度、职责规定、权利义务明细及考核办法,教师在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压力下不得不做出取舍,降低了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议
      1.完善财务公示制度
      各社团应制定并宣传财务公示制度,定期对会员进行公示,使会员明确经费去向。保障会员有效行使监督权和知情权,提升社团凝聚力。校社联应就此问题倾听会员陈情,如有社团违反相关规定,应有警示直至降级处分。
  2.学校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扶持措施
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首先,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在场地、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目前的经费支持从总体上说力度不大、限制较多,制约了社团的发展规模和活动质量。
  其次,要建立社团经费审核以及专项培训制度,以提高社团经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树立责任感,促进经费的有效管理,并定期向社员公布社团活动报表。
  第三,改革现行社团拨款制度,可设立学生社团专项经费,在每年或每学期初以津贴形式发放到社团管理机构或具体社团;或以培训、竞赛等形式帮助社团提升活动的设计与规划能力,并通过招标形式优选活动方案,让有限经费花在有价值的活动上。
  同时要制订学生社团在资金筹措、经费使用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加强学生社团决策程序体系、公共服务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体制的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营造有利于社团发展的制度环境。
  3.培训、培养社团负责人
      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和锻炼,引导他们正确应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三者的关系。社团干部应创新管理理念,对团体发展有明确的规划指导和清晰的路线图;能全面掌握社团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以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提升社团水平。学校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使社团更好运转。在培训前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团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沟通,以便更好更快地达到培训目标。
  参照企业中“一帮一”的制度,引导老干部“以老带新”,采取帮带、结对子、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团新干部的业务水平。引导社团干部构建“以老带新、新老传承”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不断传承优化的良性循环,提升社团干部综合素质。
  4.创新活动内容,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
      可鼓励社团成员创新活动内容,或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教学。如确有必要,可以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将个别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课程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让社团成员成为这门选修课的特定选课对象。这样既调动了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积极性,又保障了社团活动的质量。
  5.分校区管理
      两个校区距离较远,社团活动时人员难以聚齐的情况较为常见。社团可在定海校区选拔一个经过培训的代理社长,专门负责定海校区的社团活动,同时作为下一届社长主要人选进行培养。
  6.充分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校应对社团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根据教师工作量的大小核算相应报酬,或将此项工作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挂钩。总之,校方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吸引责任感强、德才兼备的老师加入到社团指导教师的队伍中。
  (2017年11月完稿)
浙江海洋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16次访问,全刊已有2563602次访问